迎新机 潮前跑!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潮州点题
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省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3年工作,提到“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特别点出“潮州饶平花鲈鱼种苗培育填补省内空白”。此外,“引导各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一系列部署也让潮州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抢抓机遇,潮州正比学赶超、奋发有为,铆足干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新“潮”力量。
海洋强省建设中的潮州动力逐梦深蓝壮大现代海洋产业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统筹优化全省港口资源、促进协同发展,把14个沿海城市的“蓝色动力”充分激发出来。
当下的潮州,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潮州推进海洋强市的鲜活实践从广阔海洋跃然纸上,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潮州饶平花鲈鱼种苗培育填补省内空白。
饶平县拥有533平方公里海域、长达136公里的海岸线和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潮州港,为“深耕蓝海”“逐梦深蓝”夯实了基础。
适宜的海域盐度及水温,让饶平县成为广东省最适合发展海水育苗的地区之一。目前,饶平县省级花鲈良种场项目(一期)已成功产苗,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培育鱼苗约3亿尾,产值2亿—3亿元,填补广东省花鲈种苗自培自给的空白。
长期以来,省内没有培育花鲈鱼苗的企业,需要向省外采购育苗。针对这一情况,饶平县谋划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的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项目,已建成30余口亲鱼培育车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与砂滤池等,并选育1500多条花鲈亲鱼在塑胶网箱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如今,一条条花鲈鱼苗成功产出,意味着在广东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中,饶平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壮大现代海洋产业,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业。这方面,潮州的初步探索已见成效。
深耕“蓝色粮仓”,饶平并不满足于填补省内空白。饶平县在远海海域放置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提高水产养殖质效,为保障海上养殖作业安全及未来发展海上旅游提供了新机遇。目前,饶平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已投放育苗养殖166口,成为全省下水投产数量最多的县。
在潮州,“海洋牧歌”已全面唱响。潮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到,潮州将全面做强海洋经济,深挖海洋资源,做实海洋优势,全面提升经略海洋能力,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具体而言,潮州将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深化潮州港与广州港、厦门港的战略合作,不断壮大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港口物流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工装备、蓝色碳汇等新兴产业。聚焦海水育苗、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传统网箱“去木改塑”、中高密度陆基温棚养殖等重点工作,构建集种业、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整合开发深水良港和岸线资源,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此外,强化涉海基础支撑,加快提升港口、航道、海堤等基础设施能级,加强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对接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市提供交通、科技、人才、金融支撑。
“百千万工程”中的潮州跨越做强特色打造县域产业集群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加力提速,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潮州1县2镇54个村入选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名单,集体经济薄弱村基本销号。对于偏居一隅的潮州而言,“百千万工程”可谓开局良好,颇具成效。
“引导各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22个典型县(市、区),创建更多经济强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展思路,为潮州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指明路径。
当前,潮州正差异化特色化谋划县区发展,围绕潮安“工业强区”、饶平“临港新城”、湘桥“中心城区”发展定位,锻造各县区经济潜力板,以三足鼎立之势夯实潮州高质量发展之基。
潮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推进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价值实现“四大工程”,全流程做好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配套、成果转化,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县域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区在各自赛道上跑出新天地。
在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方面,潮州正强化镇域支撑,以“一镇一策”推动产业升级,高水平打造庵埠“糖果小镇”,加快枫溪陶瓷、古巷卫浴、彩塘不锈钢、凤凰单丛、官塘牛肉、黄冈水族机电、钱东盐焗鸡、汫洲水产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在这方面,潮州扎扎实实打基础,橄榄、单丛、芡实等“土特产”正成为农民手里的“金饭碗”。
近日,随着金石镇迎春花市开市、江东镇菜脯上市、文祠镇橄榄文化周“走进”广州,潮州“土特产”在岁末年初之际大放异彩。
当前,潮州正推动20个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一村一品”做好茶叶、橄榄、花卉、香米等“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和主体,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抓住县域重要发力点,推进33个县域商业示范县建设。”这一部署也让潮安区迎来发展良机。2023年11月,潮安区入选2023年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000万元。该项目通过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将有利于潮安区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潮安区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助力潮安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当前,潮安区正着力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商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商业体系运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补齐乡村消费短板弱项,围绕“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的目标,该项目以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重点,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将推动完善潮安区的区、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制造业当家中的潮州担当优势再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内唯一、全国第六个“中国食品名城”;全国规模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智能马桶产量居全国首位;“中国婚纱礼服名城”,每年生产婚纱礼服超过2000万件……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彰显“潮州制造”的实力。
因制造业而兴、靠外贸起家的潮州,拥有陶瓷、食品、服装、电子、塑料、不锈钢制品、包装印刷、水族机电八大传统支柱产业和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婚纱礼服生产集聚地和服装跨国采购产业基地。
然而,聚光灯另一面,是掣肘潮州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量小、产业层次低、县域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日前召开的潮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就毫不讳言地指出:潮州经济质量不高,产业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扬长补短、错位竞争、融合发展?全会提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全力以赴做大经济增量、做优发展质量。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省政府工作报告所描绘的发展蓝图,为潮州传统产业探索转型升级路径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也是适应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潮州在新一轮发展潮流当前比学赶超的突破口。迎着新质生产力的新风口,如何构建特色和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潮州制造”走向世界必须攻克的课题。
当前,潮州市以推动食品、陶瓷、电子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抓手,以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环集团将传统陶瓷做成高端电子元件,成为市值500多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粤东最大的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全国首个百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系统通过验收……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潮州先声夺人,抓住新风口下好“先手棋”。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除了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为进一步壮大体量、提升质量,潮州将布局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全力支持优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打造具有创新力、品牌力、竞争力的企业矩阵。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遴选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广东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工作安排,对潮州做大企业矩阵也是一大利好。
下一步,潮州将加大扶持引导,抓好传统产业优势再造、重点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推进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产业转移中的深潮共赢快速布局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创新协作双方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联合招商机制。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坚持产城一体、城产融合,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反向飞地”,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趋同。产业有序转移要在“持续用力”上下功夫,在“互利共赢”上求实效。当前,广东以一系列举措全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深圳与潮州两市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成为其中的重点工作。做好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服务等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招商营商工作开展,全力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是潮州市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一大机遇。
2023年6月,“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下称“深潮指挥部”)正式挂牌成立,成员入驻潮州并进入实体化运作。短短半年内,深业集团在潮州注册潮州市深潮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凤泉湖高新区的深潮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启动区开工,深圳市—潮州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管委会成立……敢闯敢试的“深圳速度”,遇上刻苦经营的“潮州精神”,将奏响属于潮州的产业发展新乐章。产业园区高速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工作也紧锣密鼓同步推进。结合省市产业规划,从深潮两地产业协作共赢出发,深潮指挥部目前已确定以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合作园区主要招商方向,并谋划在合作园区布局“3+2”深潮产业协作锚地。“3”即构建锂电池回收利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电子化学品产业链,“2”即打造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配套的注塑、压铸等制造环节的2个共享制造中心。
招商引资看服务,产业有序转移要在“持续用力”上下功夫,产业园区的运营服务是重点。为此,产业园区采取深潮指挥部、园区管委会、园区开发运营公司三级管理架构,以合署办公、一体化管理的形式,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以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保障园区共建长远发展。
目前,深潮帮扶协作的序幕已然拉开。过去数月,深圳·潮州联合招商引资推介会、深潮2023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成功举办,省内首创市级与区级合作共建的反向飞地“潮州-罗湖创享岛”揭牌落地,首批3家公司已率先在深潮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投资项目,总投资达9.85亿元……接下来,聚焦全省产业有序转移推进,紧抓深潮帮扶协作机遇,潮州的产业必将焕新发展,为城市经济建设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旅融合中的潮州创新整合资源让城市文脉焕发生机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潮州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从早晨醒来的一杯茶,到街边传来的潮剧声,潮州非遗文化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到访潮州时,曾称潮州文化“浓得化不开”;王鲁湘也曾点赞潮州文化随处可见“斯文气象”。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俗游、文化游等特色精品路线。这为潮州坚持做大文化经济、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指明方向。
潮州非遗在中法元首广州非正式会晤中大放光彩;入选“世界美食之都”;花灯节、焰火秀、民俗文化巡演等文化盛宴广受好评……潮州文化大放异彩、“强势出圈”的背后,既有传统文化展现出的强大吸引力,也有以“绣花”功夫推动千年古城保育活化的潮州努力。
潮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全力做好文物保护管理,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聚力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文脉焕发生机。
未来,潮州将进一步整合全域文旅资源,以古城旅游为牵引,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寻根、康养度假等业态,精心办好花灯展、民俗文化巡游、非遗集市等展演活动,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把客流量变成消费力。同时,探索文化资源与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做大做强工艺美术、精品演艺等文创产业,打造“爆款”文创产品,开发具有“独家记忆”的城市手信,助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创作一批展现时代魅力和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释放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信号。潮剧、潮绣等潮州文化符号作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重要组成部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潮州通过深入实施潮州文化大传播工程,主动对接,向世界讲述文化自信自强“潮州故事”。去年7月,大型现代潮剧《韩江纸影人》荣获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9月,“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在潮州美术馆开幕,以年轻人的视角展现潮剧新生;12月底,现代潮剧《茂芝·星火》在广州蓓蕾剧场演出,让潮剧吸引更多目光……潮州让更多人见识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一面。
新时期,潮州将抓住机遇,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借助“文化+旅游”方式为游客讲好“潮味故事”,向世界阐述岭南印象,展示南粤大地独有而鲜明的“潮州民系特色文化”,提升地区形象和影响力,推动旅游兴市向旅游强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