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治理有“道”
——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四次主任会议,研究“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相关工作制度
小小工夫茶,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它既是潮州社会百姓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大立法部门倾听民意的有效载体。
近日,央视新闻节目推出《有事好商量|工夫茶里的立法“真功夫”》纪录片,聚焦潮州市人大常委会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而打造的“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工作品牌,纪录片在一周的时间内,浏览量超过百万,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向参加“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的群众代表颁发证书
“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工作品牌是潮州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新尝试,该品牌以“民”字作为工作中心,注入真“情”实感做好服务工作,将“会”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等靠近群众的地方,通过“茶”这一地方民俗特色,话民情、汇民意、解民忧,成为助力人大立法的生动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的熠熠星光。
创新方式 以一缕茶香拉近群众距离 激发民主立法源动力
3月15日上午,湘桥区人大常委会省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里暖意融融。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在这里举办第6期“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
在湘桥区意溪镇潮州东方国际茶都举办第十二期“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
现场,热茶飘香,大家围坐一桌,对《潮州市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初稿)》品茗畅聊,茶农代表畅所欲言反映诉求,也提出对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培训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着力培养制茶人才,让年轻茶人学茶制茶蔚然成风,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茶农代表文翠绿建议,可以多举办制茶培训活动,比如现场制茶评比等。文翠绿认为茶业只有人才规模壮大才能成为产业。
“茶的质量品质非常重要。”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谢海杰建议,应防止茶树种植地水土流失,同时要监管农民使用农药是否超标。
这些问题引起了在座群众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心声。
针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庄瑾瑜、立法科科长黄伟锐交换了意见,便当场表示采纳部分优质的意见建议,表示将于《潮州市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初稿)》予以规定,并将与相关职责部门交流,共同研究如何通过立法更好地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显然,立法工作部门从群众的立法建议中,找到了立法的支点。
“该条例的实施对我们茶行业从业者来说有一些更好的保障,让我们有信心把茶行业把做得更好,让凤凰山的茶叶从大山走出来,走到千家万户的消费者中去。”电商实体代表陈少滏说。
《潮州市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是潮州市委、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推进地方重点领域立法的项目之一,主要是针对潮州单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规范等问题,发挥立法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立法规范茶叶种植、产品加工、品牌建设、产品质量等,为传统农业生产融入新质生产力,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意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在听取代表、专家、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后,《潮州市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初稿)》已正式形成,将于8月提请潮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
这样通过联动形成“1+1>2”的场景,是潮州市打造“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品牌的一个缩影。
打造品牌 以潮州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 凝聚基层民意“最大公约数”
春日的潮州,早晨的空气中夹杂着几分清冽。茶农陈森海一早就来到位于铁铺镇桂林村的法治文化公园,帮忙烧水煮茶,等待着大家的到来。
在湘桥区铁铺镇桂林村举办第十期“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
去年,陈森海得知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打造“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畅通群众反映立法建议的渠道后,就希望能够参加,带着关于对鸭屎香单丛茶的诸多建议,想要在茶话会上“建言献策”。
“鸭屎香单丛茶是潮州一张闪亮的名片,保护鸭屎香单丛茶的品牌至关重要。”陈森海认为,政府部门及茶企、茶商茶农等要注意加强品牌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鸭屎香单丛茶的发源地、核心产区两大品牌不外流,不被恶意抢注。同时要坚决打击以打着鸭屎香单丛茶旗号进行买卖的假冒产品。
听完陈森海的建议,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群众代表陈思藩则补充建议,在相关法律条例中,要对各种茶叶的品类进行官方的划分,以此杜绝各种命名乱象,规范茶叶市场。“大家讲得都很好,听了很有收获、很受启发。对于大家反映的一些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带回去认真研究。”湘桥区人大常委会监司工委主任庄洁维表示。
在湘桥区人大常委会“湖边听声”代表联络站举办第二期“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
就这样,从第一期至今,“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成了群众方便去、喜欢去的“小天地”。每当举办时,人大工作人员和代表、群众围桌而坐,在氤氲茶香中拉家常、话问题、提建议。
“原本以为是氛围很严肃的会,坐下来才发现是喝茶聊天。”群众代表陈少淦在茶话会之前还准备了发言稿,没想到现场根本用不到。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地说出内心的想法。
事实上,“以茶会友”是“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的精髓所在。茶话会以最接近群众生活的方式,不设茶道礼仪,不设严格会议程序,不局限发言流程,参会人员在主持人的启发下,可以表达意见并进行交流。一切都像是寻常百姓之间的串门闲聊,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听群众真实的声,立人民满意的法”是茶话会固定的开头语。去年底,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打造“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工作品牌。通过汇集三级人大工作合力,在湘桥区太平街道、城西街道、西新街道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1月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赴潮州市开展立法保护古茶树的采访活动,对立法茶话会工作方式高度关注,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报道。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客户端“有事好商量”栏目推出《工夫茶里的立法“真功夫”》纪录片,对潮州市制定《潮州市古茶树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以及立法茶话会进行深入报道。目前纪录片浏览量已超百万,引得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发,“立法+工夫茶”火速出圈,起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在品牌探索过程中,我们认为茶话会应建立意见建议办理制度,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听取和记录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提出对策,并在相关立法工作、法规条文中予以体现。”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庄瑾瑜介绍,茶话会自正式开展以来,已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予以登记办理,并向群众反馈,取得良好的效果。
“茶”是一款百搭单品,“会”则是一个灵活通路。通过这一平台向外延伸,让立法工作与群众的“连心桥”越走越宽。接下来,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对该品牌进行全面推广,6月份进行总结提升,最后在全市全面铺开。
“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活动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共治空间、服务群众的便民平台和立法工作的好参谋,走出了一条人大工作者和百姓双向互动的新路子。
落地有声 群众的支持是立法最大的底气 推动立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谈起立法茶话会的起源,还要从潮州菜的立法开始。作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菜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为加强潮州菜技艺文化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饮食文化,2022年初,潮州市人大常委会着手起草《潮州市潮州菜传承与产业促进条例》。同时,省人大常委会部署以“1+N”模式推进粤菜省市协同立法,即作为“1”的《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解决全省共性问题,以及各市立足实际的“N”项立法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潮州成为首批参与粤菜省市协同立法的城市,开启潮州菜立法进程。
在这部条例出炉的过程中,曾暗藏着对菜系名称的争议。有的专家认为潮汕人的精神内核是团结一致,潮州市如果自成一派,主打潮州菜名称,那么汕头、揭阳等城市的独特性与创新精神将何以为存?它们同样有着自己鲜明的口味和烹饪技艺,同样为潮汕美食文化的丰富多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强烈要求该部条例名称应改为《潮州市潮汕菜传承与产业促进条例》。
一字之差,背后却是对历史尊重和敬畏的态度,而不只是一场菜系冠名之争。
为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条例起草过程中,立法工作专班曾在基层开展了长达近5个月的调研,调研对象涵盖潮州菜行业协会代表、烹调大师、企业负责人、个体工商户和社区群众代表,并利用茶话会的形式,同社会各界面对面地交流。
“必须用潮州菜这个名称!”在茶话会中,孙文生、陈文标等厨师代表坚决地说。他们认为,用潮州菜的说法,是对历史的尊重,潮州菜源于古代潮州府的地方饮食文化,是受全球华人普遍认同的说法,潮州菜更是潮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潮州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传承和产业发展进行规范和管理意义重大,完全没理由必须用“潮汕菜”这个名称。
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专班认为,群众的意见与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意图不谋而合,有了群众这样的民意基础,对于他们用“潮州菜”这个名称进行立法更有底气,站稳了人民的立场。
在之后立法进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听证会,并阐明用“潮州菜”名立法的立场,最终在据理力争之下,使用“潮州菜”作为条例的名称,使潮州菜保持“潮”味,擦亮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这一金字招牌。
这种把三五群众当成自己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品茶聊天的方式,非常接地气,也能互相启发思维,互相交流真实的想法,这应当成为立法人的工作方式!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庄瑾瑜认为,只有与群众以礼相待、以友相待,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立出人民满意的法。
将门常开、茶常热的“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群众中间,就是要让接地气的民主实践“落地有声”。采访中记者看到,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有温度的茶话会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走进来、讲出来,他们的意见建议被采纳,反映的问题诉求得到解决,推动民生项目落地实施越来越高效,助力群众所盼解决在基层一线。
一张张立法“施工图”的落实汇聚为“实景图”,拉近了人大工作者与群众的距离,也实现了立法为民的宗旨理念。泡出一杯杯“知心茶”“智慧茶”“治理茶”,“大众说法”立法茶话会真正成为一个倾听民声民心、解决民事民愿、收集民情民意的好去处。